“哪一刻你发现年轻人正在悄悄改变社会?”
这是机制君最近在知乎看到一项问答,它刷新了我对95后年轻人的认知;
问答由央视新闻和知乎联合发起,几天前登上知乎热榜第一名,其中有个高赞3.3万的回答很让人触动:
中国政法大学校门口,经常会出现一些受到不公正的待遇,又求告无门的人,他们总是用一种颤颤巍巍的嗓音对路过的学生说:
「孩子,能不能帮帮我们?」。
有一次,北京一家乐器厂的26个员工,他们希望公司为他们补缴养老金,因为他们为工厂干了半辈子,而且已经过了退休年龄;
但是,公司不同意,劳动仲裁部门也以当事人已过退休年龄为由,拒绝受理。
后来,工人们想到找法学院的学生们求助。
结果,这些年轻学生用了15天时间,学校法援部的同学还牺牲掉「五一假期」,熬夜加班帮助这 26 名员工起草起诉书,最后让工人们每人顺利获得 8 万- 10 万的一次性补偿。
不少人评论说,这种热忱来自于涉世未深,会在他们经历过职场洗礼、“996福报”之后逐步消耗殆尽。
但是,我们分明看到,在疫情中、在洪水面前、在边关,身处关键岗位的年轻人表现出“敢为人先,舍我其谁”精神魄力。
的确,90后、95后身上有许多闪光点,同时不乏争议;如果我们综合这两方面来看,会发现,
很少有管理者在乎,工作对员工有什么意义;他们会说,毕竟老板给你薪资,他有理由让你做不喜欢的事。
修图的时候,上午领导要求:字体要大,加粗,颜色要显眼;下午说:字体太大,颜色浅一点显得高端;晚上:明天再改改吧。
代码写完了,领导说:这几行我帮你改一改;第二天,领导说:测试那边反应有几行逻辑错误,你再仔细看看。
比如,在传统软件开发领域,最开始是由个别架构师先做设计,然后自上而下一级级做详细设计,最后由程序员编写程序,还有专门的测试人员进行测试。
其实这种模式的结果就是,除了那些做上层整体设计的对产品整体有一定的了解外,其他人只负责写细分模块的程序。
换句话说,架构师的工作更有意义,普通程序员的工作更无意义。
虽然不大好听,但是,就像产线工人被称为螺丝钉,职员被马克斯·韦伯(组织理论之父)比作“机器上的一个齿牙”一样,
这些标签贴切地表明,许多岗位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”。
可见,现代精细化分工虽然提升了组织效率,但是某种程度上消解了工作的意义,也成为组织效率进一步提升的一道铁槛。
这挺让人不安的,立志用30年写30本《变量》系列的何帆教授,他曾经提出,
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从前辈们的“穷动力”切换为“嗨动力”。
不知怎的,意义逐渐变成通往95后精神世界的一张硬通货。
二战期间,通用汽车公司在密歇根州有个生产转向齿轮的分部,这个分部在和平时期,跳槽和缺勤就是工人们的家常便饭;
结果为了支持作战需求,这个分部不仅要转型生产军用卡宾枪,而且还要招聘大量临时工扩大生产。
面对这些棘手问题,相关部门和工人代表坐到一起开了个会,然后,
他们决定先花几天时间,把生产卡宾枪这件事的意义解释一番。
他们把工人们带到机器前先熟悉机器的特性,然后一边把卡宾枪拆解成近百个零件,一边解释原理;
最重要的是,他会让工人开上几枪,直接示范精确度的重要性。
结果,这个大半由临时工人组成的分部,不管是工人的积极性,还是完成的生产指标,都远大于和平时期。
这个案例被记录在彼得·德鲁克《公司的概念》一书中。
德鲁克在书中对于“工作的意义”至少提出了两个重要“洞见”,他提到:
首先,回想狩猎时代,农耕时代,其实人类历史的任何时期,工作单调重复都是难免的,现代人反而有了更多的选择;
其次,如果现代人从工作中得到的仅限于工资,那么他们就不可能感到满意。
让员工理解工作、产品和任务的意义,才能使他们对其工作与产品产生兴趣,而兴趣决定他能否主动发挥创造力。
金钱也许能够暂时吸引人才,但在此之后,让员工了解工作整体、具体的意义,才是撬动组织效率的“杠杆”。
机制君认为,要让工作有意义,管理者应该有两方面的作为;
2019年,一批程序员发起了一场反抗996福报的项目“996.ICU”;但同样是这批人,却又自组织了一场“杨超越杯编程大赛”,并为此废寝忘食,不计回报。
工作上的很多意义,只能自发产生。比如,现代软件开发模式,比起传统模式就加入了自组织的理念。
以前是程序架构师自上而下一级级做详细设计,最后由程序员编写,现代软件开发者注重一线员工接收市场的反馈,并根据市场信息自下而上创新。
很多时候,即使产品明天就要上线,今天也有可能还在修改设计。
抖音APP的初始部门不到10个人,清一色的90后,第一版抖音上线,成员都不敢相信自己怎么能做出这么糟糕的东西。
但是,他们做产品就像养孩子一样,通过先上线再修改,再上线再修改的“迭代模式”逐步完善,这个过程恰恰带给员工意义。
彼得·圣吉在《第五项修炼》一书中有一段话:“组织设计被广泛误解成线条和箱子的摆放游戏(组织架构设计),其实组织设计的首要任务是设计指导思想,包括:愿景、使命、价值观。”
愿景、使命、价值观,其实就是向员工(也向市场和社会)解释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意义,以及如何实现其意义。
愿景、使命、价值观会吸引志同道合的人,也能让员工了解工作对社会的价值。